“目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保護工作如火如荼,但生態環境危機的應對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童金南對《中國科學報》說。
他表示,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呼吁各國采取行動應對各種危機,其中生態環境危機的應對是關鍵。從地球歷史角度看,氣候變化引發的生態環境危機遠超認知,例如生物大滅絕、生態系統崩潰等。因此,在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迫切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危機應對的能力建設,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生態危機應對”的新發展格局。
童金南表示,目前人們對生態環境危機認識不足,常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環境危機應對混淆。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國已通過一些人類干預工程建設實現了保護目標。但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好了并不意味著消除了生態環境危機。
“生態危機的應對比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更加復雜,基于當前的發展趨勢,未來會面臨更加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他說,除了當前人類活動的影響,氣候變化更是危機的倍增器,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的變化。而且生態危機事件還會反過來加劇氣候變化,影響地表水循環和大氣、土壤質量等。因此,亟需加大對人類活動和自然氣候變化引發生態危機的基礎研究。
童金南表示,當前缺乏生態環境危機的應對策略。只有弄清生態危機的產生過程,才能提出科學應對策略。例如氣候變化到了什么臨界值才會引發生態危機?IPCC建議控制的1.5度或2度是否合適?生態環境危機出現后會對人類生活的氣候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針對這些危機,最后要找到預警方案。當前采取的監測策略過于簡單化,忽略了復雜生態系統的內在聯系,無法做到長時間尺度的預警。
他建議,加強與生態環境危機相關難題的攻關,提出應對生態環境危機的中國方案,增強國家生態安全。包括加強生態環境危機事件的基礎研究,借鑒地球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強度和不同類型的生物多樣性破壞與生態環境危機事件的自然發生-恢復過程的研究,啟迪當代和未來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環境危機應對的新發展格局。加強生態環境危機研究的支撐平臺建設。目前已有的科技平臺在生態環境危機的風險評估、預警和應對方面較為欠缺。應加強對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相關平臺的布局和支持,為應對生態環境危機提供科學素材、新技術新方法,建立生態環境危機預警和應對的中國方案。
鏈接:
童金南委員:需加強生態環境危機基礎研究—新聞—科學網 (sciencenet.cn)
《中國科學報》(2023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