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清吟 陳華文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選的“2022年度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名單日前公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列其中。榮譽的獲得,是對該校堅持開展科普教育的認可,是對該校師生在科普教育中的付出和努力的肯定。
長期以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依托地學特色優勢,不斷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永不落幕”的地學科普盛宴。
傳承地質科學家精神
在科普教育中,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尤為重要,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長期的地質科學研究中,注重弘揚科學家精神,并且將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弘揚與文藝創作緊密融合。
為了傳承著名地質學家的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師生們創作了話劇《大地之光》、音樂劇《雪蓮花開》,打造了情景劇《賡續》《銘記》《奉獻》等,推出繪本《山河作證》《攀登者》等。其中,《大地之光》作為“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 ”項目之一,通過“學子演師長”的形式,將李四光的地質故事搬上舞臺,讓“愛國奉獻、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于擔當”的李四光精神薪火相傳。
科普教育對于培育人的科學素養、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持續傳承地質科學家精神,成立李四光學院,培養獨立思考、自主表達、崇尚學術、勇于探索的拔尖創新人才;建立“李四光宣講團”,舉辦“走進中科院追尋李四光足跡”、李四光紀念展等活動。同時,還推出了“尋找李四光·卓越地質師培育工程”育人品牌,目前已成為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融合的有力抓手。
2022年,該校70周年校慶之際,為了展示地質文化、弘揚地質科學家精神,修建校史館,挖掘科學家故事,收集反映科學家精神的工作筆記、書信、著作手稿等,創作編寫了《百年黨史中的地大紅色故事》《中國地質大學登山圖史》等多部作品,引導師生踐行科學家精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黃曉玫表示,學校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覺踐行和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領更多青年積極投身科技事業。
搭建地學科普平臺
懸浮的地球模型、國畫般的海百合、高聳的恐龍骨架、奇形怪狀的巖石、五彩繽紛的寶石礦物……這些網紅打卡點,位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內,作為首家被認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高校博物館,多年來,逸夫博物館在地學科普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面向師生和社會公眾展示地球科學的魅力。逸夫博物館長期主辦“地球科普大講堂”,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公眾開設博物館奇妙夜、化石小獵人、鳥類多樣性、植物的氣孔等豐富多彩的研學課程。同時,根據社會需求推出“中國特色礦物精品展”“登山科考專題展覽”等。
距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465公里外的長江之畔,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肩負著地質滑坡災害科研重任的同時,還發揮著地學科普的巨大作用。地質災害觀測的長長隧洞內,吸引了大批公眾前來參觀學習。巴東縣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頻發地區之一,為了廣泛宣傳和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互救技能,該研究站的師生每年都翻山越嶺,在三峽庫區開展地學科普,舉辦以“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國土資源與地球家園”等為主題的科普教育。
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把科普教育提升到與科學研究同等重要地位,充分釋放各類科研平臺科普育人的能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展高質量的科普基地建設。目前,該校擁有兩個全國科普教育基地,5個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該校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祥云說,只有建好高質量的平臺,地學科普教育才會有成效。
培育地學科普隊伍
什么是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又包括了什么?不久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謝樹成院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以濕地系統為切入口,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科學內涵。謝樹成說,大學里的教授專家,既要從事高深的專業研究,還要把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故事講出來,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鼓勵教授專家們走出實驗室,走進科普大講堂,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普教育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該校組織專家學者和研究生,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地學科普講座,僅2022年就舉辦講座逾百場,輻射人群上百萬人次。
“星星上有人嗎?天上的星星會掉下來嗎?”今年1月,該校肖龍教授面向廣大網友,以《如何尋找外星人》為題,用懸疑劇的方式講述外星人的傳說,然后循循善誘,把話題轉向地球生物演化及其形成條件上。肖龍主要從事行星科學研究,是嫦娥五號鉆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參與了嫦娥五號鉆探取樣工作。他除了做科研外,還在網上開通了科普視頻講座,受到了眾多網友的追捧。
被青少年稱為“球球爺爺”的徐世球教授,從事地學科普40余年,舉辦講座上千場。講座中,他表達的語氣和肢體的動作,有著強烈的代入感,散發著科普的味道。聽過他講座的人,都認為有用、看好、好聽。
開展地學科普活動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樹立“大科普”工作理念,鼓勵師生圍繞學科專業,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一院一品”特色科普,在校園內如火如荼地進行。“賽恩師 ·Science”學生科技引航工程科普活動,已經持續舉辦10多年,其活動內容涵蓋構造標本展、地學科普展、地質筆記展、地學定向越野、學生科技成果展、地學科普講座等多項內容,吸引了來自地學類專業的逾10000人次參加。
該校地學科普教育與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濕地日等有效銜接,科普活動形式多樣,旨在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同時,積極扶持學生社團,激發青年人在科普中的創造性。具有28年的歷史的地球科學俱樂部,是“全國百佳社團”,扮演著地學科普生力軍的角色,常年舉辦礦物展覽、野外探尋化石等活動,讓校內外更多的人投入到地學的懷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將科普教育與國家目標緊密結合,為服務“雙減”政策,以“科普活動周”為抓手,一批師生走進武漢的中小學,開展具有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地學小實驗,調動了青少年探索地球奧秘的興趣。武漢市漢陽區鐘家村第二小學的王磊老師表示,創意滿滿的各種實驗,讓青少年更加懂得地球科學和每個人的生活有著直接關系。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表示,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學校都將聚焦“美麗中國、宜居地球”主題,在科普教育中實現更大的作為,為全民科學素養提升、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做出更多貢獻。
《中國礦業報》(2023年3月5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