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2月8日電(陳文婷、吳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打造具有學科特色的“地大版”網絡思政大課,作品以“山河為證”為主題,緊扣“地質報國”主線,將思政教育與藝術創作相結合、科普與藝術相結合,運用情景劇、音樂劇、音舞詩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將一代代地大人為祖國地質事業貢獻青春和熱血的故事搬上舞臺。作品于去年11月七十周年校慶期間在網絡平臺首播,于今年1月重播,點贊量超過30萬。
一封回望歷史、矢志奮斗的致敬函
圍繞著“與黨同心、與國同行”的初心使命,創作了三部校史故事《賡續》《銘記》《奉獻》,青年學子通過生動演繹校史故事,向學校七十年的光輝歲月致敬,向一代代矢志不渝、艱苦奮斗的地大人致敬。
情景劇《賡續》還原了1952年北京地質學院第一次開學典禮和1970年南遷武漢辦校時的場景。由青年學子飾演的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劉型,北京地質學院臨時黨支部書記、總務長陳子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高元貴出現在舞臺上,他們與新時代地大青年開展了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
“最讓我感動的是學校南遷武漢時,面對匱乏的建校條件,全校師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這讓我深感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為了精準呈現人物狀態,劉型的扮演者、大二本科生趙博羽主動查閱了校史資料。
除了呈現校史故事,作品還在各種細節上還原歷史,如1952年開學典禮上的校旗、不同人物的服裝搭配等細節,展現出了厚重的歷史感。
一堂獨具特色、潤物無聲的思政課
聚焦“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時代使命,《“嫦娥”奔月》《向下的宇宙》《我心中的那團火》和《7+2科考》四部作品立足學校學科特色,描繪了地大人心懷國之大者、勇攀科學高峰的動人故事,讓觀看者共情共鳴,進而引發深思。
“嫦娥一號成功發射的那年,我才13歲,那時就對浩瀚宇宙無比神往。”情景劇《“嫦娥”奔月》以90后行星研究博士生錢煜奇為原型,展現了幾代地大人對宇宙奧秘的孜孜探索。“我作為‘上天’的一分子,參與了我國多個深空探測任務,這讓我感到驕傲自豪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只有與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這是錢煜奇從事科學研究最真切的感受。
情景劇《7+2科考》將登山隊員的一封封家書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為之動容、熱淚盈眶。“在沖刺高峰前,帶隊老師會組織師生合一張影、寫一段話。因為登山充滿風險,若隊員們沒有順利返程,合影便是遺照,信件便是遺書。”首位登頂珠峰的在校女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獲得者、中國地質大學優秀青年校友陳晨回憶道。自2012年起,學校制定“7+2”登山科考計劃,歷時4年,學校登山隊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兩極極點的傳奇壯舉。
一份青春飛揚、面向未來的宣言書
《啟航》《地質人》《筑夢未來》……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話語,一首首質樸動人的旋律,地質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著對未來的美好希冀,唱響了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奮進之歌。
在《啟航》中,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教育家、老校長殷鴻福院士,與五位不同年齡段的地大師生,同臺講述了自己與地大的故事。他寄語地大青年學子:“執著精神追求,忠誠守護心中理想,讀千卷書、行萬里路、成百年材。”地球科學學院2019級本科生熊修遠表示:“努力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地大人。”
“如果把地球歷史看成一天,那么人類應該誕生于午夜23點59分。”情景表演《地球的一天》描繪了地質人特有的時空觀,講述了人與地球的關系,表達了建設宜居地球的美好愿景。在七十周年校慶之際,學校發布《武漢共識:新地學教育倡議》,呼吁全球大學、科研機構、中小學和社會各界攜手行動,盡快實踐新地學教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鏈接:
http://m.news.cn/hb/2023-02/08/c_1129348074.htm
新華網(2023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