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20場分論壇聚焦“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疊加、互促共進、倍增發展”,從新型基礎設施、融合應用實踐、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發展生態、安全保障能力等角度,探討促進5G﹢工業互聯網縱深發展的實踐路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編輯部摘編了部分專家學者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11月21日上午,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5G賦能雙碳構建低碳未來”“5G﹢雙碳”分論壇成功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出席本次論壇并作了題為《加速碳中和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協調推進湖北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旨演講。
王焰新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碳中和與數字經濟是其中兩大變量,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根據中科院相關研究,我國碳排放需要從2030年的100億噸驟減至2060年的25億噸,這將引發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眾多領域的結構性改變,需要百萬億級的新增投資,還需要推動千萬億級的存量資產從高碳向低碳安全轉型。碳中和還將徹底改變居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形成綠色低碳生活的新風尚。
在談到碳中和與數字經濟交叉的問題時,王焰新表示,作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熱點主題,這兩方面是相互影響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如5G基站、超級計算機、芯片等都會產生碳排放。此外,數字經濟也會推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在提質增效過程中降低其他行業的碳排放。從數字經濟與碳中和協同發展來看,一是生產數字化后,大幅提高了原材料利用效率,降低了能耗。二是大幅降低了交易費用,減少了不必要的活動和生產。三是提升了治理效率和金融效率,數字城市與數字工廠的普遍建設,將讓治理更加透明,讓綠色金融、碳金融更好地發揮引導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在市場層面,我國碳市場已基本形成,要充分利用碳市場推動實體經濟與碳中和融合,進一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穩定碳價、活躍交易、豐富交易產品,鼓勵更多主體處理參與碳市場。在要素層面,數字經濟核心要素是數據和數字技術,“雙碳”也存在很多宏微觀數據,但現有大部分“雙碳”數據都沒有發揮減排和市場價值的作用。
王焰新在總結時表示,碳中和與數字經濟作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兩大變量,協同效應顯著。碳中和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條件成熟、需求迫切、市場廣闊。湖北正致力于發展數字經濟,面臨較大的碳達峰、碳中和壓力,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建議從政策、產業、市場、要素、支撐和場景六個層面協同推進,做好頂層設計,優化創新生態,加速碳中和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打造“數碳”萬億級新產業集群。
作者:文字整理/吳可晴 劉亞廷 楊子怡 李玥 趙樂瑄 攝影/張松延
鏈接:
https://paper.cnii.com.cn/article/rmydb_16276_313993.html
《人民郵電報》(202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