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把知識和才華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樣的人生才最有價值。”今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2級碩士新生張云飛,秉承父親張國旗遺志,成為學校“張國旗班”的一員,立志加入新時代生態環保鐵軍。
開學第一天,他就來到“四重門”打卡。擺成“之”字形的4塊印度紅長石,銘刻著地大歷經南遷辦學、四次更名,始終堅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教育使命。
培育地球科學特色一流人才
學校黨委書記黃曉玫回顧70年發展歷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必須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培養地球科學特色一流人才,不斷闖出一條地球科學領域國際一流大學建設之路。”
21世紀初,地大提出“建成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辦學目標,扎實推進211工程建設、985平臺建設和“雙一流”建設,在人才培養上鍛造了“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標尺。
“培養一流人才,為祖國和人民是首要的。”國家教學名師龔一鳴教授強調,“品德高尚”是地大人才培養的頭條標準,教師不但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讓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
趙新雅是地大原創話劇《大地之光》中李四光先生的第一任扮演者。2015年本科畢業后,他毅然奔赴新疆地礦局工作。他說:“我不能只是扮演李四光,更要熱愛祖國、學習本領、擔當大任,做真正的‘李四光’。”建校70年來,地大畢業生接續奔赴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光彩。
“學生有了創新能力,教育才談得上一流。”黃曉玫說。近年來,地大先后成立李四光學院、C2科教戰略聯盟、高等研究院、未來技術學院,不斷創新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的課堂不應只是在教室里,更應該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地大堅守“知行合一”育人特色,建立了北戴河、周口店、秭歸、巴東等實習基地,每年超過5000人在基地實習實踐。在野外,學生不但掌握了實踐真知,而且磨煉了意志,厚植了家國情懷。
建校70年來,地大弘揚“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校訓精神,瞄準深地、深海、深空核心技術難題,領回200毫克嫦娥五號首批月球樣品,服務國家探月工程;參與大陸科學鉆探工程,踐行“向地球深部進軍”重大戰略使命;找油氣、找關鍵金屬礦產,參與發現內蒙古大營鈾礦,助力國家能源資源保護開發;12人24次登頂珠峰,堅持把登山與科考有機結合,形成了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創新研究格局。
把飽含人民情懷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我們研究地球,就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活。當前全球面臨資源安全、生態環境、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問題,一流人才必須具備建設地球美好未來的信念和能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介紹,2019年地大面向全球發布《美麗中國 宜居地球:邁向2030》,致力于培養行業領軍人才,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獨特貢獻。
建校70年來,地大堅持把實驗室搬到環境最艱苦的地方,把一篇篇飽含人民情懷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愛國情、報國志融入國家科技創新的偉大事業中。
近日,浙江長興煤山“金釘子”剖面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而將這枚“金釘子”釘在中國的,正是“全國最美教師”殷鴻福院士。
“要想達到國際一流,必須要有中國特色。”在殷鴻福的記憶中,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送來了科學的春天,地大一次性被授予10份獎狀,有28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大會獎勵。他備受鼓舞,二十年如一日把基礎研究的冷板凳坐熱,取得了載入科學史冊的學術成果。
如何“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地球生物學”?殷鴻福的弟子謝樹成院士接棒研究,他重點搶攻地質微生物研究領域,帶領團隊依靠獨特分子式和同位素水平進行探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中國因而被國際著名學者譽為“發展地球生物學的一支國際領導力量”。
唐輝明教授研究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已有30多年。“我國是全世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別人可以研究滑坡,中國必須研究滑坡。”在他的帶領下,地大五代師生扎根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希望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滑坡地質災害。
“三峽大壩治療的是洪災等‘急癥’,我們還需要防治生態退化等‘慢性病’,助力長江流域健康發展。”今年66歲的李長安教授,是地大20年兩次長江源大學生科考的總策劃人。據他回憶,地大南遷武漢辦學近50年來,圍繞長江生態治理和生態科普開展了系列工作。
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地大2017年啟動“地學長江計劃”,5年來高質量成果不斷涌現;2022年成立長江流域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召開長江經濟帶“碳達峰”和“碳中和”研討交流會,編制全國首個高校碳中和規劃,發揮高校獨特優勢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我國磷化工產業主要聚集在長江中上游,如何實現磷石膏產業綠色發展,是關乎長江大保護成敗的‘卡脖子’難題。”王焰新介紹,地大周俊、舒杼團隊10多年自主研發新技術,把磷石膏“變廢為寶”制備成高強度石膏板。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可以為國家做些事情,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干,就會匯聚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黃曉玫說,地大將更加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服務行業和區域發展,堅持瞄準“卡脖子”難題,力爭實現更多“0到1”突破,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地大智慧和地大力量。
(本報記者 夏靜 張銳 本報通訊員 魏海勇 徐燕)
鏈接: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68c7a850b9f44b9ea56bbde27766c546
《光明日報》(202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