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1月9日,“何元海林檎地質文化鄉”授牌暨“天然富硒土地”頒證儀式在施甸縣三館廣場舉行,這是施甸地質文化保護和特色產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省自然資源廳、省地質學會、省地質調查局、省地質調查院、省地質礦產勘查院,保山市人民政府、保山學院及市直相關單位等有關領導出席儀式。
儀式上,施甸縣委主要領導致辭。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學會、云南省自然資源廳、云南省地質學會的指導下,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云南省地質調查局、云南省地質調查院、云南省地質礦產勘察院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施甸縣連摘兩塊“國字號”金字招牌。兩塊“國字號”牌子是榮譽、期盼、使命和重托,施甸縣將以授牌、頒證為契機,站在新的歷史高度,秉承“保護、利用、開發、共享”的宗旨,利用好、展示好寶貴地質遺跡資源和天然富硒土地資源,高標準、高質量推動建設、管理、開發工作,把“何元海林檎地質文化鄉”打造成為展示施甸鄉村振興新形象的“觀景窗”,把富硒土地建設成為推動施甸鄉村振興新發展的“聚寶盆”,努力在特色旅游創新和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中作出新探索、干出新成績、闖出新天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省自然資源廳、保山市政府相關領導在儀式上致辭。希望施甸縣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把地質文化、特色旅游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地質遺跡資源、富硒土地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優勢,在綜合旅游、綠色生態農業、民俗文化上發力,讓資源“活”起來、群眾富起來,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授牌、頒證儀式結束后,與會人員參觀了海林擒地學產品和施甸非遺文化,并前往何元鄉、仁和鎮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
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定點幫扶施甸以來,學校科研團隊研究發現,施甸地區地質演化過程獨特、古生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孕育著豐富的富硒土壤,具有發展地質文化旅游和富硒特色農業的巨大潛力。成功申報并通過云南省首個全國地質文化鄉——“何元海林檎地質文化鄉”和全國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之“姚關鎮、舊城鄉天然富硒地塊”的認證,這份殊榮是施甸縣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大喜事,也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定點幫扶施甸以來取得的一項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更是校縣攜手省內地質相關單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契機。下一步工作中,施甸縣將圍繞打造全國地學科普基地和中國“高山硒谷”的目標,積極謀劃申報全國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和世界文化遺產地,大力推進特色文旅和農業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楊 磊 楊麗娟 瞿柯楠 段茸茸 吳 丹]
鏈接:
http://paper.baoshandaily.com/html/2022-11/11/content_99646_15492564.htm
《保山日報》(2022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