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龍教授(中)在柴達木盆地進行類火星地貌考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

▲殷鴻福院士(左)80多歲時仍堅持野外科考。張睿攝
■本報通訊員 曹南燕 寧薇
從探月工程到大陸深鉆,從載人航天到南海探測,從南北極科考到世界屋脊……建校70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下簡稱地大)始終與國同行,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和科研優勢,砥礪耕耘,積極為“上天、入地、下海、登極”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貢獻了一批高質量創新成果。
上天:研究行星科學,助力深空探測
地大人登月夢想的開始源于嫦娥之父、1956屆校友歐陽自遠。隨著2004年嫦娥工程啟動,歐陽自遠承擔了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的重任。一代又一代地大人比肩接跡,全力探索天空的奧秘。
地大行星科學研究所所長肖龍作為嫦娥五號鉆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參與了嫦娥五號取土作業的兩項關鍵任務——模擬月壤和采樣點地質地貌地圖繪制。
肖龍團隊從2009年開始做模擬月壤。10年間,他帶領團隊北至黑龍江、南到海南,收集各種巖石和土壤,研制出成分、顆粒、形態等都與月球相似的模擬月壤,共60多個種類。經過反復篩選、上千次的試驗,其中的10多種最終被確認為試驗用月球土壤。該團隊先后提供了100多噸用于月面采樣工程技術驗證的模擬月壤。
2020年,嫦娥五號樣品艙帶回了1731克月球樣品,這是我國首次完成地外天體樣品采集。地大教授汪在聰、肖龍、張昊和博士何琦先后成功申請到月球土壤樣品,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地大教授佘振兵和汪在聰團隊開發了一種樣品消耗極低的新技術,可同時測定月壤的粒度和礦物組成,對于解釋月球深空探測軌道遙感光譜數據和空間風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何琦對嫦娥五號樣品中玄武巖巖漿的起源和后期分異提出了新解釋,為認識月球巖漿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對嫦娥五號玄武巖來源進行溯源分析時,該校博士錢煜奇等新發現了一條月溪,并得到國際天文聯合會的認可,將其命名為“盧維爾月溪”。
如今,地大成立了“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行星地質探測與研究分中心”,參與了月球和深空探測科學目標制定以及月球、火星探測數據處理和科學應用研究,自主研發的MAPGIS軟件成功應用于“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搜救。此外,肖龍帶領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進行了8年火星類比研究,論證了該地區作為類火星地貌研究基地所具備的條件,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入地:參與國家重大工程,求索地球深處奧秘
自從產生智慧以來,人類就從未停止過對自然界的探索。然而相比“上天”,由于地殼巖石重重阻隔,人類對地下世界知之甚少,“上天難入地更難”。
“作為地球科學特色顯明的高水平大學,圍繞美麗中國和宜居地球建設,更深層次地認知地球,更可持續開發利用地球資源,更為有效治理人與自然共生,是地大人的職責,更是使命。”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如是說。
為此,一大批地大人活躍在國家重點單位的生產科研一線,致力探索地球深處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倡導和開創了古生物地理學等一系列分支學科,提出了中國地球生物學學科體系和發展戰略,并領導科研團隊克難攻堅,使國際地質學熱點——古、中生代界線的全球層型(金釘子)得以設在浙江省長興縣,為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振民擔任了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鉆孔深度5000米)現場指揮部副總地質師,負責巖石物理性質實驗室,探索地球內部構造的秘密。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樹成、殷鴻福等與英國學者攜手,借助地球環境事件的“指紋”——煤山二疊紀三疊紀界線附近的“分子化石”,探究了2.5億年前地球生物大滅絕的原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科技期刊《自然》上。
地大教授烏效鳴、胡郁樂,副教授張慧等積極參與全球首個鉆穿白堊系的科學鉆井——松科二井的鉆井工作。烏效鳴等研制的超高溫水基鉆井液配方,經受住了井底240℃以上溫度的考驗,刷新了我國水基鉆井液應用的最高溫度紀錄,實現了泥漿各開次的平穩過渡,保障了鉆孔的安全性,同時為解決超萬米深部鉆探、干熱巖勘探開發等面臨的超高溫泥漿難題提供了技術儲備。
隨著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生態長江、綠色發展成為當前重點。地大師生以多種方式呵護生態長江——
40年來,該校教授李長安全情投入長江流域環境保護,被譽為“山水教授”。
地大兩次組建大學生長江源科考隊,赴各拉丹東長江源頭考察,同時進行野外教學活動、地球科學知識科普和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唱響“長江大保護”青春贊歌。
歷經5年,地大“長江流域地質過程及資源環境研究計劃”深入系統地研究長江流域深部與表層及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過程與演化,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
下海:服務海洋事業,逐夢“藍色國土”
地大人的海洋情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詒純為首的研究集體,相繼在西沙海槽和沖繩海槽開展微體古生物和沉積學的工作,在學界影響甚廣。在鶯歌海盆地、珠江口盆地等中國近海海區,地大教授李思田開展含油氣盆地及海洋油氣勘探分析與研究工作,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秉承師者本心,心系南海。近年來,地大教授解習農團隊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連續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30多年來,由他領銜的研究團隊一直開展南海沉積學研究,提出了陸架坡折帶和軸向峽谷的控砂模式,在中海油深水油氣勘探中得到推廣應用,為我國首個自營深水大氣田“深海1號”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有力的技術支撐。
海洋學院年輕教授脫穎而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孫啟良聚焦于海洋地質災害研究,提出了誘發海底失穩的新機制,建立了精確計算海底滑坡體積的新方法,增強了潛在海底滑坡及海嘯的預測能力。近日,該校教授宮勛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9月刊上發表兩篇論文,探究了海洋與全球變暖的成因聯系,指出在現代及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泛北極地區徑流入海熱通量將對北極海冰的快速消融起到重要驅動作用。
此外,在南海深水油氣勘探、渤海灣盆地油氣勘探、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大洋鉆探項目ODP和IODP科學調查以及國家大洋環球航次等重大海洋科學研究和科學考察工作中,地大人的身影亦是時時可見。
面向“十四五”,地大正依托綜合學科優勢,圍繞國家能源安全和海洋強國戰略,加快廣州南沙地大濱海研究院建設,發展海洋學科群,形成海洋地學創新合力,力爭為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人才培養作出更大貢獻。
登極:無限風光在險峰,勇攀新高峰
地大一直有著深厚的體育傳統,特別是在登山領域赫赫有名。建校70年來,該校培養了6000多名登山運動員,撐起中國登山界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實的攀登者“黃埔軍校”。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地大的體育最先是為地學而生的。地大人眼中的“登極”,不僅僅是登上世界最高峰和南北兩極,而且要開展極地以及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和研究。
在楊遵儀、王鴻禎、池際尚等著名地質學家帶領下,一代代登山科考師生薪火相傳,對珠峰、阿里、三江源等地進行地質考察,取得了一批開拓性成果。《西藏阿里地質》《西藏阿里古生物》等著作填補了我國西藏高山地區相關研究的空白。
將登山與地學科考相結合的特色和優勢一直延續至今。
2012年起,地大發起并實施“7+2”登山科考活動。所謂“7+2”,指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兩極極點,代表著極限探險的至高境界。2016年12月25日6點16分,登山隊滑雪徒步110公里抵達南極點,圓滿完成“7+2”登山科考計劃,成為了世界上首支由在校師生組隊實現這一壯舉的大學登山隊,創造了中國高校體育運動史上的傳奇。
該校教授陳剛周密地考察了南極點附近的板塊運動狀況及地學特性,這對南極現代地殼運動和內陸冰蓋及其動力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此外,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珠峰傳遞、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和2022“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等國家重大登山活動中,“地大軍團”也沖鋒在前,積極貢獻“地大智慧”。
攀登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地質人勇攀自然高峰和科學高峰。經過70年的發展,地大科學研究站上全新的歷史起點,在地學研究領域地大研究水平和影響力持續上升。地球科學學科在《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中位列全球第26位,是湖北省3個進入ESI全球前30名的學科之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絕大多數學科排名位次提升,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學科繼續排名全國第一,12個學科躋身全國前30%。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黃曉玫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地大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有組織科技創新,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增強科技創新競爭力,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鏈接: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10/371703.shtm
《中國科學報》 (2022-10-25 第3版 大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