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如歌。從1952年建校至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已走過70年不平凡的歷程。這所大學,從初建時期的篳路藍縷,一路南遷到定址武漢;從單一的行業院校,到如今建設成為“雙一流”大學……70年來,該校扎根中國大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立德樹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如今,該校正朝著建設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的階段性辦學目標闊步前行。
服務國家需求 培養一流人才
作為自然資源特色鮮明的高校,70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著力培養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質人才,著力為解決區域、行業乃至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早在1952年建校之初,袁復禮、馮景蘭、張席禔、尹贊勛、袁見齊、楊遵儀等一大批學術大師云集地大,為學校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建校70年,該校培養了30多萬名畢業生,平均每千名地學類畢業生中,就走出1位院士。
一流學子,源于一流的人才。十年前,該校就提出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面向未來的一流拔尖人才。十年來,該校與中國科學院等諸多機構開展廣泛的科教合作,并成立李四光學院,還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聯合研究生院,牽頭與斯坦福大學等世界名校成立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搭建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科教協同育人平臺。
濃厚的教學科研氛圍,讓一大批學子脫穎而出。他們志向高遠,在服務自然資源行業的廣闊舞臺上,書寫著青春奮斗之歌。“90后”博士、“探月者”錢煜奇,在兩年時間內,以第一作者連發5篇自然指數文章,在嫦娥五號著陸點預選、模擬月壤研制、返回樣品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石頭迷”王奉宇,用兩年尋遍六省,探尋30多條地質剖面,發現了早三疊世腕足動物群和新物種,并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填補了生物大滅絕后腕足動物演化空白,將腕足動物的復蘇時間提前了約300萬年……
潛心科學研究 矢志地學報國
1953年5月26日,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殷鴻福,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中說:“我以自己終身做一個地質工作者給祖國服務,而感到幸福和自豪”。樸素的話語,飽含著地質報國的深情。從此,他把一顆初心交給祖國的地質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地艱苦奮斗,歷經三代人的努力,殷鴻福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確定了地層學中一顆重要“金釘子”,即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及其分界點。國際地學界將這顆“金釘子”定址浙江長興。該成果被譽為可載入地質研究史冊的標志性成果。他常用“問道勿須爭朝夕,治學切忌急功利”勉勵學生,激勵后學們攀登地質科學的高峰。
一代代地大人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中國地質事業中。20世紀80、90年代,趙鵬大院士率先將數學方法引入地質勘探,逐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礦體變異數學模型,為礦床勘測類型的定量劃分,提供了科學依據,大大增強了礦業開發的精準性。
王焰新院士長期聚焦地下水環境領域,開展地下水資源保護的系列相關研究。他和研究團隊在海河、黃河和長江流域,針對原生高砷、高氟、高碘地下水成因與修復方法,開展跨學科研究、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拓展和深化了水文地質學理論。
圍繞地質時期微生物這一地質學難題,謝樹成院士形成了從技術方法創新到理論認識突破,再到新學科拓展的系統創新鏈。他對地質微生物脂類的儀器分析與數據表征方法進行研究攻關,通過長期的創新性研究,推動了地球生物學這一交叉學科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中國因而被國際著名學者評價是“發展地球生物學的一支國際領導力量”。
“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這是李德威教授在生命彌留之際寫下的10字絕筆。2018年,經過60多天的鉆探,根據他的地學和干熱巖理論“路線圖”,地質工作者在海南澄邁成功打出中國東部第一口干熱巖鉆井,為中國干熱巖勘查和開發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無論是參與發現內蒙古超大型大營鈾礦,一舉摘掉中國貧鈾的帽子,還是在7000萬平方米的大型滑坡體上建設巴東試驗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大批地質創新成果,從山野走向世界;無論是破解世界首例古代老虎基因之謎,還是自主研發的智能油藏軟件,在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該校的師生們,把國家的需要當成自己的使命,把地質報國作為理想追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
堅持需求導向 服務行業社會
“作為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的大學,應該為我國提供清潔低碳高效能源,保障國家重要礦產資源安全,為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事業提供科學支撐,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及重大工程建設中的關鍵資源環境問題貢獻智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院士說。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質行業發展,是該校在70年辦學歷程中的不懈追求。這幾年來,該校積極參與到國家緊缺戰略礦產勘探、地質大調查、地質災害防治、環境生態治理、土地與農田整治規劃調查等主戰場。主動融入國防科工和航天領域,開發的MapGIS軟件成功運用到“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返回搜救系統;為嫦娥系列任務研制模擬月壤、繪制采樣點地質地貌地圖、測定月壤的粒度和礦物組成,為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做出貢獻。
這幾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還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美麗中國”建設,投入上億的研究經費,組織開展“地學長江計劃”,為解決長江流域地質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奉獻智慧和力量。
為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釋放人才與科技能量,成立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大舞臺。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技術轉移綜合服務市場、中國(武漢)海外科技人才離岸創業中心落戶該校,成為國家首批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改革試點單位。2017年,在第七批“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中國地質大學”專場會上,校友企業現場簽約項目30個,簽約項目投資1668億余元。2018年,在武漢市舉辦的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大會上,該校22個項目在武漢落地實施,簽約總金額51億余元。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持續做好定點和對口幫扶。承擔對口援建云南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珠寶學院、湖北省竹山縣、云南省施甸縣的重要任務,通過發揮學科專業及地質資源優勢,在科技幫扶、教育幫扶、駐村幫扶、智力幫扶、消費幫扶等方面持續發力,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體現該校作為和擔當。2019年以來,該校還承擔自然資源部定點幫扶海南瓊中、黑龍江海倫、江西贛州等六縣的科技幫扶系列培訓工作,累計培訓學員近萬人次。
深化國際交流 提升辦學水平
2022年畢業季,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出現了一個“神仙班級”,全班32名畢業生,27人被滑鐵盧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錄取,升學率為84.4%;近60%的同學參與科研、創新創業賽事,獲得多項“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等國家級、省級獎項。
這是首屆地下水科學與工程(中外合作辦學)的畢業生們交出的滿意答卷。近年來,該校高度重視國際合作交流,始終把國際化辦學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來抓,融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的辦學功能之中。
2014年11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立絲綢之路學院,其核心目標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圍繞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中心、人文和學術交流三大任務,先后成立了“絲綢之路地質資源國際研究中心”“約旦研究中心”“土庫曼斯坦研究中心”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研究中心”。
2017年6月,該校“約旦研究中心”和“土庫曼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備案名單。2018年11月,該校獲批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武漢學院”,依托學校學科、人才、科研和國際化優勢,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和國際交流,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開展地球科學國際合作提供人才支撐、科技服務和決策咨詢。
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借助“絲綢之路地質資源國際研究中心”“約旦研究中心”等平臺,主動走進地礦企事業單位,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傾力打造“全球地礦人才留學中國項目”。
“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到 2030年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教育卓越、學術卓越、文化卓越、管理卓越的大學,整體進入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黃曉玫說。展望未來,該校師生們充滿信心、滿懷豪情。在未來的發展征程上,該校一定能為黨和人民交出更加滿意的教育答卷。
(作者 陳華文 劉妍慧)
《中國礦業報》(2022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