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歲的張云飛考上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這是其父張國旗的母校。父親在張云飛10歲時因公殉職,追逐父親的腳步一直是他的夢想。9月1日張云飛到校報到,次日來到校園內父親的雕像前,獻上了一束鮮花。通訊員供圖

張云飛在父親張國旗雕像前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肖楊 通訊員 陳華文 王俊芳 實習生 劉丹
“爸爸,我來到您生前的母校深造,您放心吧,我一定會認真學習,成為像您一樣的人!”9月2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生開學,31歲的碩士研究生新生張云飛,在地大校園的一尊雕像前,深深地三鞠躬。
原來,這是張云飛的父親、該校水文地質專業優秀校友張國旗的雕像。今年,張云飛進入父親曾經學習的地大環境學院水文地質專業學習,接過父親的接力棒。
張云飛工作多年后努力考研,接續學習水文地質學,這一幕令該校師生動容。
新生報到,他給父親雕像獻花
“他一直沒有忘記上大學的初心,畢業后回到家鄉,努力幫助鄉親們告別缺水的生活。”2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儲祖旺告訴極目新聞記者。
張國旗生于山西省陵川縣一個貧困農家,1985年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文系(現環境學院)水文地質專業,儲祖旺是他的輔導員。
“他是一個樸素本分的農村伢,話不多,學習十分刻苦。大學畢業分配時,他本來可以去山西省水利廳工作,但他做了一個讓身邊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回到家鄉陵川縣水務局當了一名工程技術人員。”儲祖旺回憶。
上世紀90年代,從重點大學畢業到縣城工作的人不多。親朋好友很是不解,張國旗為什么不去省城上班,卻窩在小小的縣城,還經常往農村跑,弄得一身泥。對于這一點,幼小的張云飛也問過父親,父親望著遠方的太行山,若有所思地說:“只有把知識和才華獻給最需要的地方,這樣的人生才最有價值。”
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張國旗竭力幫助當地鄉親解決吃水難的問題,一干就是10余年。由于他工作出色,太原有關單位再次向他伸出橄欖枝,可他不為所動。2001年5月15日,他在進行井下探測作業時,突遇井壁坍塌。為保護他人,張國旗以身殉職,年僅33歲。
張國旗去世后,山西水利系統號召廣大干部職工向他學習。2005年,山西電影制片廠以張國旗找水的感人故事為原型,拍攝了電影《紅山雨》。他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也追授張國旗為“優秀畢業生”,動員廣大師生學習他獻身基層、服務家鄉的可貴精神。
張國旗殉職時,張云飛才10歲。“向張國旗學習”成為幼年的他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你長大了,也要成為像你爸爸那樣的人。”媽媽的教導,一直刻在張云飛心中。
2日,站在父親的雕像前,張云飛感慨道:“今天我終于成了父親的校友,我覺得很自豪!”
耳濡目染,追隨父親學水文地質
“海和洋哪個更大?有比億更大的計算單位嗎……小時候,不管我問什么問題,爸爸都會認真回答。他不僅給出答案,還會說出來龍去脈。”張云飛對記者說。有一次,他問了一個地理方面的問題,把父親難住了。當晚,父親查閱資料幾個小時,第二天耐心回答了他。
張國旗喜歡讀書,不僅讀水文地質專業書籍,還喜歡讀文史類書籍。“每天晚上,我和媽媽都睡了,爸爸還津津有味地閱讀。”張云飛回憶。那時父母經濟拮據,有一次爸爸花了半個月工資,買了一套《資治通鑒》。“我小時候,一家三口擠在媽媽工作單位一間不大的宿舍里,地面是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屋頂還漏雨。”張云飛說。由于書太多,爸爸就在床邊架起木板,專門用來放書。
“爸爸還喜歡登高望遠,體會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張云飛說。2000年國慶節,爸爸帶他到泰山旅行。這是他唯一一次跟著爸爸外出旅行。登山時,9歲的張云飛不停喊累。爸爸鼓勵他:男子漢要堅強、要有毅力。爸爸還繪聲繪色地講著泰山的傳說和地理知識,緩解張云飛的疲勞。
從小耳濡目染,張云飛對地理和地質產生了興趣。2010年高考時,他也想報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可惜因考試發揮失常,他與父親的母校失之交臂,最終被云南一所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錄取。上大學時,他扎扎實實啃過幾本地質學基礎類書籍。大學畢業后,他先后在山西的幾個水利、設計類單位工作,期間結婚生子,生活比較安穩。
廣泛弘揚,“張國旗班”成精神名片
張國旗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生們。2018年,該校環境學院融合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組建“張國旗班”,并成立“張國旗黨支部”,旨在培養學生們爭做“紅專能優”的新時代生態環保人才。
為擦亮“張國旗”這張精神名片,該校還相繼組建了張國旗精神宣講團、“張國旗班”實踐團、“張國旗班”志愿團,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志愿服務。100多名大學生志愿者在山西陵川、吉林白城、湖北恩施、湖南衡陽、云南楚雄、青海海北等地助力科教扶貧,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父親的母校非但沒有忘記他,還廣泛弘揚他獻身基層的精神。”張云飛說。通過新聞報道等渠道,他了解到“張國旗班”建設的情況。
地大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王海峰介紹:“找水對于張國旗的家鄉陵川縣意義重大,水井現在還在為村民提供飲用水。‘張國旗班’以傳承和弘揚張國旗精神為己任,今年‘張國旗黨支部’還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全國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
去年清明節,張云飛和妻女應邀來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張國旗雕像進行祭掃活動。第一次看著父親的雕像,張云飛意識到,他不該滿足現有的小日子,應該多做點什么。經過一番深思,他作出決定:一邊工作一邊備考,力爭考上父親的母校,攻讀水文地質學專業研究生。
努力備考,接過英雄父親接力棒
考研競爭激烈異常,加上大學畢業多年,重新捧起書本復習,需要超常的毅力。剛開始時,張云飛想打退堂鼓。媽媽和妻子見他情緒低落,不停地鼓勵他、支持他。他振作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復習備考中。一些專業知識難點,他通過微信向遠在武漢的老師們虛心求教。今年研究生入學考試中,他過關斬將,成功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錄取。
7月,該校環境學院“張國旗班”實踐團來到山西,追尋英雄之旅,師生們專門看望了張云飛及其家人,并把碩士錄取通知書送到張云飛手中。張云飛激動地說:“我非常榮幸能去父親的母校讀研,感謝學校!”
9月1日,張云飛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報到。這里不僅是父親張國旗的母校,也將是他的母校。今年11月7日,地大將迎來70華誕。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他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開始系統學習水文地質學,邁向人生新征程。
這些年來,該校環境學院黨委書記李素礦一直關心張云飛和他的家人,并長期保持聯系。張云飛考上研究生后,他欣慰地說:“英雄無愧時代,時代不負英雄。張云飛是英雄的后代,他立志追隨父親的腳步來校深造,我們有責任創造條件幫他圓夢、助他成才,讓他成為新時代生態環保鐵軍的一員,將來更好地建設家鄉。”
張云飛坦言,他雖然掌握了不少水文地質知識,但是離研究生的高標準、高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他會抓緊時間,刻苦鉆研,彌補不足。談到今后的職業設想,他斬釘截鐵地說:“從事水文地質工作,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鏈接:
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209/04/content_18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