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 近日,校黨委書記劉杰主講的廉潔微網課《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為祖國尋找豐富的礦藏》入選第九屆高校廉潔教育系列活動“一校一金句”優秀作品,并在央視網集中展示。
這堂微網課通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的廉潔主題金句,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文化經典,生動展現了“全國最美教師”殷鴻福、“全國優秀教師”李德威、“水神”陳國南的奮斗故事。網課以微視頻形式教育引導全校師生樹牢以清為美、以廉為榮的廉潔價值觀,推動以廉修德、以廉促教、以廉進學入腦入心入行。
今年5月,以“廉潔鑄魂強根本 挺膺奮進建新功”為主題的第九屆高校廉潔教育系列活動啟動。活動面向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和在校學生開展,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辦,教育部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政法大學承辦,微言教育、學習強國、中國大學生在線、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微博等協辦。
以下是微網課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廉潔微網課主講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劉杰。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抓改進工作作風,各項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一詩中寫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
在我們的校門口,佇立著一塊校訓石,上面鐫刻著八個大字:“艱苦樸素、求真務實”,這是地大人精神譜系的核心。建校72年來,我們始終堅守艱苦奮斗精神,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祖國和人民尋找豐富的礦藏。今天我與大家分享幾位地大人艱苦奮斗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急需大量地質人才。1952年,望著一半空白的中國礦產分布圖,年輕的殷鴻福以超過清華大學錄取線的成績報考了剛剛籌建的北京地質學院。他說:“越是苦的,越是國家需要的專業,我越要報”。80年代,殷鴻福教授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以“問道爭朝夕、治學忌功利”自勉,將全球地質史上最重要的3顆“金釘子”之一留在了中國。他生活簡樸,一件衣服穿很多年,卻先后捐資助學超百萬。七十余年與祖國并進,不斷征服世界地質學研究的高山險灘。“全國最美教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教授說,“我以自己終身做一個地質工作者為祖國服務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李德威教授用淡泊名利、奮斗不止的行動詮釋了一名新時代人民教師至誠報國、造福人民的崇高精神和可貴品質。他奔走世界屋脊近30年,行程超過8萬公里,提出了“層流構造假說”等創新理論,成功指導打出我國東部第一口干熱巖鉆井,為我國干熱巖勘探開發開辟了新路徑。在汶川地震發生后,他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冒著生命危險實地勘察,提出抗震救災建議。李德威教授說:“地質科學的任何重大理論創新都充滿艱辛坎坷,但相信最終對國家和人民有益。”他以科學報國,如同一盞燃燈,燃燒著生命,卻在56歲猝然熄滅。彌留之際,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了留給祖國最后的遺愿:“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在廣西玉林,丘陵地多、蓄水條件差,吃水、灌溉都得靠打井。要打井,就得去找“水神”。當地老百姓口中的“水神”,就是我校1962屆畢業生陳國南。這位“水神”在近40年時間里,幫人探井十萬多口,穿壞的布鞋就有上百雙。幫人探水井、找水源,他有三個規矩:不收錢、不收物、不吃飯。遇到上門送禮的,都會“不近人情”地拒之門外。他一生清貧,一直住在幾十年前的舊房子里,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席子下面卻壓著上百張匯款單,他把單位發的生活費、退休金幾乎全部捐了出去。央視稱贊他是“散財老農”。陳國南校友對己吝嗇、對人慷慨,用無私大愛讓“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精神閃耀光輝。
72年來,一代代地大人將艱苦奮斗的精神薪火相傳,切實加強作風建設,把以清為美、以廉為榮的價值觀和為國奮斗的家國情懷融入青年學子的靈魂。山谷的風一直吹動著我們的紅旗,我們用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地大人正昂首闊步邁向新征程,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奮勇前進。
網課鏈接:https://edu.cctv.com/2024/09/23/VIDE85rh5aKC5kHEFNown8mN240923.shtml